非遗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一門新學的崛起
發佈時間:2024-06-16 17:44:49      點擊次數:225

图片2.png

本文編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生導師苑利先生合影。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一門新學的崛起

苑 利


早在一百年前,隨著西方教育學的傳入,一門門嶄新的學問——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哲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等新學,猶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隨西學傳入,我國的許多新興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而一百年後的今天,又有一門新學在我們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崛起。所不同的是,這門學問並不是簡單的舶來品,而是在接受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產自中國本土的一門新興學問,這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其實,中國人自古便有保護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春秋《詩經》、漢魏《樂府》、魏晉志怪、明清民歌的搜集、整理、出版且不用說,就是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所進行的十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都是很好的明證。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沒有被作為一門學科及時地建立起來。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五十六個民族、文化遺產相對豐富的文明古國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那麼,在全球化呼聲震天的今天,我們是否已經有充足的理由去說,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這門新學的條件已經成熟?

作為一門新學,它的開創至少需要這樣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該學科產生的可能性,二是該學科產生的必要性。那麼作為一門新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創建它的這兩大條件是否已經具備?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首先,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這門新學創建的可能性。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傳統文化尚未斷流的國家。遼闊的幅員、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不但為我們留下了諸如故宮、萬里長城、布達拉宮、敦煌莫高窟這樣一類非常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更為寶貴的建造這些物質財富的技術與經驗——如已被中國政府指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禦窯金磚製作技術、臨清貢磚燒制技藝、琉璃燒制技藝、雕版印刷技術、景泰藍製作技術、宋錦織造技術、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術等等。這些技術與經驗,在中華文明血脈相傳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創建的必要性。正如上面我們所說,中國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豐厚。但由於歷史上的長年戰亂,以及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嚴重滯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都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古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國民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提供了部分資金上的支持與幫助,但隨著傳承隊伍的老化、傳承環境的改變以及現代傳媒的迅猛衝擊,許多非常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已經瀕臨滅絕的邊緣。對此,我國政府早有察覺,2000年文化部在西部文化工作會議上即已提出傳統文化保護問題。2002至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文化部分別啟動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

然而,由於時間倉促,許多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得到及時解決。理論的滯後與實踐經驗的匱乏,不但直接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影響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的品質。實踐一次次證明:僅僅憑藉著我們既有的理論與經驗,已經無法來指導今天這樣一場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搞得不好,還會由於我們保護理念與方法的滯後,而使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保護性破壞。倘若我們對此仍無動於衷,仍視國際規範與國際上普遍實行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如過眼雲煙,那麼,我們就很可能會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代價,歷經磨難而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因為我們的無知而蒙受更大的損失。所以,借鑒國外經驗,提高理論水準,儘早建立起既具中國特色又可與國際接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已經迫在眉睫。

作為一門學問,它必須具有獨特的視角與視野。那麼,作為一門新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否已經具備了上述兩大條件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首先,作為一門新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已經具備了自己的獨特視野。

眾所周知,在社會科學這一龐大的學術體系中,我們試圖創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既是一門相對獨立的新興學科,也是一門邊緣性很強的人文科學,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表演學、民間文學、建築學等傳統學科發生著相當密切的學術聯繫。但在承認這一共性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同時也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具有自己的獨特視野和領域。因為上述學科儘管在某些領域——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生產知識與生活知識、傳統節日、傳統儀式以及文化空間等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相重合,但必須強調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所關注的,並不是上述文化現象的全部,而是其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如它所關注的並不是所有的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生活知識與生產知識、傳統節日、傳統儀式以及文化空間,而是其中足以代表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那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視野和領域是相當獨立的。

除此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還具有相對獨立的研究視角。

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僅有獨特的研究視野是遠遠不夠的。除研究視野外,還必須具備獨特的研究視角。因為即或研究視野相同或大致相同,只要研究視角不同,人們同樣會發現更多的規律性的東西。譬如同樣是研究傳統節日,歷史學家關注的是節日歷史,民俗學家關注的是節日民俗,宗教學家關注的是節日儀式,藝術家關注的是節日舞蹈,但作為新興學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它所關注的可能更多的還是這些節日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而這些,是以往諸學所沒有意識到的。這門學科的崛起,也很可能更有助於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與保護規律的把握。也就是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規律的研究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無人取代。

與其它邊緣學科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獨特視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探索,告訴我們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要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就應該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什麼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學會從紛繁複雜的傳統文化事項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甄別出來。這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體系建設的第一步,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必須回答而其他學科無需回答的問題。要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準確判斷,就需要人們從傳承主體、傳承時限、傳承方式以及傳承物價值等多個角度,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徵,從而將它從紛繁複雜的傳統文化事項中鉤沉出來。

二、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深度挖掘,告訴我們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菁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上述價值的發掘,不但可以為人類對祖先遺產的保護提供更多的理由,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對遺產自身價值的更好地把握。但是,事物是複雜的,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所呈現出的價值都會各不相同。同時,遺產價值雖是客觀存在,但同樣需要人類用自己的慧眼去不斷發掘。保護遺產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價值再發現的過程。這項工作能否成功,將直接關係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觀的提升。

三、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與保護規律的探尋,告訴我們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其他學科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說到底是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生,因而,它也必定是一門強調可操作性的一門學問。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律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決定的。能否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真正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並按此規律來呵護遺產。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研究的重要一步,便是厘清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律,然後再根據國外經驗與本國實踐,制訂出一套嚴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畫。

作者簡介:苑利,男,民俗學博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29),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您感興趣的內容
上一條:沒有了
下一條:山東省中秋非遺購物節

返回列表